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工作原则

日期:

家庭医生式服务

一、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概述

家庭医生式服务是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以全面识别社区居民基本健康问题为基础,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手段,为辖区居民提供连续、综合、可及的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家庭将拥有一个健康守门人,在充分告知、自愿签约、协商确定的基础上,居民与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建立家庭医生契约服务关系,将综合、连续的卫生保健服务提供给签约家庭,签约家庭成员将得到重点优先连续便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家庭医生式服务的优势

1. 连续性服务

通过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建立契约式服务关系,为签约家庭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

2. 综合性服务

涵盖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满足居民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3. 可及性服务

通过合理设置服务团队的工作模式和服务时间,方便居民选择。

4. 主动性服务

主动深入家庭,为行动不便、有特殊需求的居民提供上门服务。

5. 个性化服务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段的签约家庭成员,开展个性化的健康教育。

6. 系统化管理

运用适宜技术,将卫生系统内分散的卫生保健工作有机整合,促进卫生资源共享。通过建立个人、家庭、社区健康档案,实现信息的动态管理和利用。

三、实施家庭医生式服务的要点

1. 设立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责任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由基层医疗机构按照街道办事处负责对每个全面负责本团队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管理。保健员等组成的全科团队的工作。对签约家庭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与居民签订契约,建立健康档案,制定个性化、系统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通过多种方式提供综合、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制定并实施健康管理方案。对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实施有效的健康干预。利用居民信息系统平台进行预约复诊管理及跟踪随访管理等。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系统化管理是我国医疗服务模式发展的趋势和必然方向,体现了医疗服务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2. 强化全科团队与专科医生的协作全科团队在相关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开展工作。通过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联动,实现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的有效落实。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全科医生可以获得与三甲医院专科医生同等的培训机会,以提高其诊疗水平和能力。全科医生与上级医院专科医生之间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利于为签约家庭成员提供全程的、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通过与上级医院建立稳定的技术协作关系,提高处理疑难病症和急危重症的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协作模式对于推动基层首诊和分级医疗制度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3.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实施要求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卫生资源,以适应签约家庭的基本健康需求和个性化需求。要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合理设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配置人员编制,合理分流慢性病病人和康复期病人到基层医疗机构。按照合作规划划定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范围,确定治疗性医院,转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对医疗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和优化重组,在城市社区以区域医疗中心为主体形成网格化布局结构,实施对口支援和双向转诊制度;在农村地区建立以中心卫生院为核心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要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力度,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条件和设施水平,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通过改革医保支付方式等政策措施引导居民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促进基层首诊制度的落实。